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性研究
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性研究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
是指导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指南。
其核心要义是
阐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并进一步明确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方向、战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途径、方针政策以及贯彻落实的基本原则等,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化;时代化;总体性
党的二十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新的系统阐述,在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为我们更加系统地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这一思想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总体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是要把握这一思想体系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而其“新”就新在这一思想体系所具有的时代特征新、回答的核心问题新、阐明的历史任务新、形成的理论体系新、蕴含的思想方法新。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性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特征
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总特征就是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时代,面临着“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就决定了我国新时代发展的主要任务,也决定了我们党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内涵和外延。
一方面,就国内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展现出光明前景。在此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长期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的高速稳定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民从根本上告别了贫穷落后和温饱不足的时代,逐步实现了全面小康并正向共同富裕阶段迈进。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顺应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解决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就能够顺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换挡期。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经济社会将经历一个大的转型期或过渡期。其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态将呈现多样性,既有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又有发达国家的特征。因此,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将存在很长时间,这就需要我们自觉协调,避免社会矛盾发生。这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重要特征,又表现为以下若干具体特征。一是我国总体经济实力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这些年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到本世纪30年代,我国可能会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二是我国正在从低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转变。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远超出邓小平当年所设想的小康水平即人均GDP 800美元,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三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从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转变。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特别是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到2020年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是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并由此开启了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四是我国正在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随着这些年的发展,生产性消费结构和生活性消费结构都在变化,如今的消费逐步转向高品质消费形态,经济发展的动力也越来越转向高品质消费。五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实施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注重把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高科技、城市化相结合,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现代化。经过这些年努力,我国经济结构和总体产业结构已发生并将继续发生重大变化,高新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六是我国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和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进一步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努力把几十年改革中形成的已经成熟的体制机制规范化、定型化。经过不懈努力,目前,我国各项制度体系基本完善,其标志就是各项制度实现了法治化。这为我国长远发展和实现现代化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国际看,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以及世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兴起,世界格局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其基本特点是“东升西降”。
一是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正在从“跟跑”向“并跑”和“领跑”转变。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正在从世界舞台边缘向中心迈进。总体上看,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但在不少领域已经可以与世界发达国家并驾齐驱,处在“并跑阶段”;在个别领域,我国具有领先水平,已处于“领跑阶段”。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国要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就不仅要回答如何学习、引进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问题,还要进一步回答如何与发达国家对话、交流、竞赛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为世界文明发展作贡献、领航向的问题。二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向世界展示出强大的正能量,不仅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中国发展的实践打破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唯一性的神话,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同时,中国的发展也打破了西方现代文明道路唯一性的神话,为未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提供了新的选择。这些年,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明多样化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誉。
当然,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我国在几十年内要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道路,时间的压缩必然使得各种矛盾空前集中。党的十八大前后一段时间,在我国有些领域出现了乱象丛生的局面:经济上,诸多方面发展差距较大,包括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收入差距等,而且发展方式很不平衡;政治上,腐败问题比较严重,社会上出现了仇富、仇官等一些非常严峻的问题;社会发展上,民生问题比较严峻,特别是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环境等问题,人民群众对此意见较大;生态上,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出现了严重的雾霾、水体污染等现象;文化上,社会思想混乱,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泛滥,一些人甚至公开挑战我国的政治底线。这些反映到我们党员干部身上,就出现了“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这些都是长期积累的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大事、难事,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国际方面,近十年来,随着世界格局出现新的重大变化,各种新矛盾新挑战接踵而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坚持冷战思维,用各种手段围堵打压中国:在意识形态上,他们编造所谓“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对我国进行围攻;在经济、科技上,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等对我国发展进行牵制,或发动贸易战,或进行技术垄断,企图打乱我国现代化进程;在政治上,他们肆意插手台湾、西藏、新疆、南海等问题,企图分裂中国。在文化、知识产权等方面不断向我国发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还从一己私利出发,逆历史潮流而动,企图打断经济全球化进程,大搞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到处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肆意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动辄发动地区战争,给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灾难。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发展和对外交往。
所有上述问题,都是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告诫我们:“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2]当时国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落后的问题,也就是“蛋糕做得小”。现在的问题是“蛋糕做大了”,还要继续做大并且要“切好蛋糕”,这成为关键问题,也就是邓小平讲的发展起来之后的主要问题。发展起来后的矛盾更复杂,利益分配、协调问题即公平正义问题更加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3]13。2015年,他在一次讲话中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4]这表明,公平正义问题非常重要。我国发展起来之后,如果公平正义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经济发展再好也会出问题。因为公平正义的问题说到底是人心不稳的问题。从国际看,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方式等现代化建设成果,也就是“当学生”“跟着跑”。今天,则面临如何坚持“公平正义”、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问题。这也是邓小平讲的我国发展起来之后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紧扣时代脉搏,很好地回答了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历史定位
一般来说,一种理论的核心要义和历史定位是由其承担的历史任务和回答的时代课题决定的。马克思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6]
(一)关于新时代我们党所面对的新历史任务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作了明确阐述,这就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就清楚地说明,新时代的历史任务是使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人民真正强大起来。《决议》指出: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7]。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党的二十大还就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农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以及加快建设强大的世界一流军队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和部署。
这与过去我们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有显著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前两个历史时代相比,新时代我国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向“强起来”飞跃。
因此,概括地讲,新时代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强国建设。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而新时代的主要任务是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强起来”。前两个时代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新时代则真正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动力、途径等总体方略越来越清晰,实践步伐越来越加快。
与新的时代任务相适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与以往相比也有显著不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7]
(二)新理论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面对的时代课题与我们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是完全一致的。其中,最突出的新课题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然,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新时代仍然需要进一步回答,但毕竟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在探索和回答的课题,强国建设才是新时代的全新课题。从我们党所承担的新的历史任务、所回答的新时代课题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应当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
关于这一新理论的核心要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作了总的概括,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7]。应当说,这一总概括已经阐明了这一新理论的性质和定位。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也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回答了当代中国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同时也回答了世界发展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
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既包括新时代的中国如何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发展问题,也包括从更大历史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总体推进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特别是关于强起来的问题,在党的十八大之前还没有被提上日程,此后则逐渐凸显出来,成为新时代的必答题。这一新理论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从而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关于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也就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世界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问题。这一新理论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乃至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类文明进步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所以说它是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要深刻理解这一点,还应当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做一下比较。这一新理论与19世纪、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相比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表现。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理论表现,其间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索性发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作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逐步走出低潮、重新兴起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条件下人类努力探索和平发展新道路的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也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应当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升华,也是他关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双创”原则即“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结晶,还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产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有价值的思想并用于党的理论创新和治国理政实践,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也为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并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党的新理论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所以,我们需要从大历史观即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从中国精神谱系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高度、从中华文化复兴并对当代人类文明作新贡献的现实高度来深入学习、研究和贯彻这一新理论。
同时,我们也应当从世界历史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来理解这一新理论的深刻意蕴和重大意义。21世纪的中国理论要走向世界,必须适应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而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世界上的影响源远流长,对人类文明发展曾经作出过巨大贡献,只是近代以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打击下才逐渐式微。今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其认可度也越来越高,我们应当乘势而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文明的进步。
(三)理论的核心要义决定理论的历史定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阐明了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这一理论是指导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理论。这应当是该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主要的历史定位。
这一理论也回答了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由此,成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条件下人类努力探索和平发展新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应当是该理论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历史定位,是其中国历史定位的世界性延伸。
同时,这一理论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在21世纪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发展所凝结的时代精华,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为人类新型文明构建奉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思想理论。这是该理论之历史定位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历史性延伸。
从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看,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个特定的简要的称呼,亦即关键词,如“革命”“建设”“改革”,这些称呼最能反映各个时期的特点。相应地,我们党的每一个时期理论的要义和定位都与此相关。如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所以,党的十八大之后的新时代可以叫强国时代或复兴时代,关键词可以是“强国”或者“复兴”,这与“革命”“建设”“改革”几个关键词相对应。相应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当是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当然,关于这一新理论的核心要义和历史定位还可以从多方面深入展开研究,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化对这一新理论的本质和意义的理解。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体系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硕成果和科学体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其概括为“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党的二十大对此进一步作出肯定。
“十个明确”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的“八个明确”的完善和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这“十个明确”与十九大提出的“八个明确”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又有一些重要区别。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把“八个明确”中的第八条分开,表述为两条,即关于党的领导和关于党的自身建设,将其分别作为第一条和第十条;二是增加了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也就是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部分。这样就从八条变成了十条。之所以要作这样的新概括,一是要突出党的领导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事业中的地位;二是要突出强国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建设。当然,每一条当中还不同程度地有一些具体的补充,这样对新思想的概括就更加全面。这十个方面的理论成果密切联系,由此构成一个严整的逻辑体系。
一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是讲新时代党的领导的,强调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因为党的领导决定着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由此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而根本区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党是我们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党同志应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维护好这个核心,中国人民才能有主心骨,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可见,这一条十分重要,为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讲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任务的,其中包括进一步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包括“新三步走”战略,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在此基础上再接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条为新时代强国建设规划了路线图,提出了总任务、总目标、总战略。
三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讲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同时也指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在发展基础上逐步解决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问题,以及民主权利、全面发展问题等。这一条是上述总任务的具体化,突出强调了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和解决方法。
四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主要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个领域的工作任务及其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要讲党和国家事业总体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安排。如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五大建设”各个领域,是总体性、战略性任务。要特别注意一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这里有了新提法,即原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换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因为全面小康的任务已经完成。可见,这一条是上述总任务的进一步具体化,突出强调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总体布局、战略布局。
五是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讲改革和制度完善问题的,强调要用全面改革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同时使改革发展不断规范化,把改革的成果不断制度化。其中,包括党的建设制度化、国家制度建设法治化,使我国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更加定型;同时,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的效能优势;还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把我国的治理经验运用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这一条为全面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遵循,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六是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讲法治建设的,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依靠法治,通过加强法治来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以及法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保障体系等,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同时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全面促进社会进步。这一条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集中体现,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七是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这是讲经济建设的,强调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同时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特点和根本优势。同时,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推进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要用“新发展理念”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一条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集中概括,同时还包含着绿色发展理念,蕴含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这些思想发展,我国经济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就会稳步推进、良性发展,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八是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是讲强军建设的,强调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根据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战略方针,大力开展国防和军队改革,重构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军事政策制度,强化人民军队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战略功能,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这一条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集中概括,按照这一思想进行军队和国防建设,就能够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九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讲外交工作的,强调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一方面,外交工作要紧扣服务民族复兴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运筹大国关系,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另一方面,要紧扣促进人类进步这个大局,体现我们党既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又要为世界人民谋福祉的思想,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一条是习近平大国外交思想的集中概括。贯彻落实这一思想,就能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十是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是讲党的自身建设的,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党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必须不断开展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健康的政治肌体、过硬的政治素质、高超的领导能力和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只有这样,党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十个明确”的内在逻辑联系是非常清楚的。前四个方面主要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性问题,包括其本质特征、根本任务、主要矛盾、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后六个方面主要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领域中的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包括法治思想(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思想)、经济思想(即关于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及坚持绿色发展等思想)、强军思想(即加强军队改革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等思想)、外交思想(即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以及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等思想。这些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成果中,有五大成果是可以独立成篇的,这就是党中央确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几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包括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等。
“十四个坚持”是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我们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实践要求和工作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十四个坚持”的内在逻辑联系也是很清楚的。前两条是总体要求,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领导力量和主体力量,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以及我们一切工作的宗旨。第三至第九条是基本方略,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化,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任务和实践要求。第十至第十三条是保障要求,包括国(境)内以及国际环境的安全稳定。第十四条是党的自身建设要求,这是我们的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
“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关系是辩证的,是“体”与“用”的关系。前者主要阐明“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者则进一步告诉我们“怎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们共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体系、大逻辑。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体系的总体性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理解上,还需要紧密结合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所取得的巨大理论成就和实践成就来进行。关于这些成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出“十三个方面成就”,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总结出“十六个方面成就”。这些成就活生生地展现了这一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和伟大力量。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深化对这一思想体系的总体性认识。
四、新理论体系蕴含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既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又有充满时代气息和实践风格的一系列新观点和新方法,党的二十大将其概括为六个方面,即“六个必须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否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把社会发展的动力放在亿万人民群众力量和诉求的基点上;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人民群众的力量、诉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由此,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也随之不断提升,并成为人民群众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人民至上,即以人民为中心、勇于为民担当的精神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讲了一段很动人的话:“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3]3他代表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表示:“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3]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一切思想、所领导的一切实际工作,都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展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到努力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走共同富裕道路问题;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到大力惩治腐败等,无不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对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以及对人民、对历史崇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新征程上,我们应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和实践精神,把亿万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形成推动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
二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首先需要认清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状况,认清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怎样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又是怎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迎来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而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自信自立,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更是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
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充分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新时代昂扬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也为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提供了基本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自信自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8]他鼓励人们特别是我国青年,要在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认识中国,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认识由于中国的发展所引发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识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100多年的党的奋斗史、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史、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自信自立精神,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强自立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以来由于长期受帝国主义侵略以及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在一些人头脑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化自卑心理,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在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自信自立意识,特别要加强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自信自立教育。只有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才有希望。
三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但对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必须以不断变化的实际条件为转移。这是正确运用科学理论的基本方法。对于这一思想方法,毛泽东同志将其概括为“实事求是”,并作为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把这一思想路线进一步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十分通俗而又精辟的话语来概括,这就是“守正创新”。“守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守正,才能保证思想和行动的正确方向,而不至于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迷失方向;“创新”,就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开拓创新,善于提出新思想、新战略、新方法,敢于说新话,敢于干新事,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
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总开关,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乃至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形势变化极其巨大,习近平总书记用“风高浪急”“惊涛骇浪”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不能保持清醒头脑,不能守正,就会犯错误,甚至犯颠覆性错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在改革中迷失了方向。我们党内的一些干部,之所以背离初心使命,甚至锒铛入狱,成为人民的罪人,也是因为在变化的环境中不能守正,丢掉了共产党人的宗旨和原则。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受住考验,并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就是因为能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正确方向,并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创新,不断前进。我们无数的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之所以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成长,也是因为初心不改,同时不断开拓进取。在新的征程上,只有继续坚持守正创新,才能不断开创新的更加光辉的未来。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推进工作的基本方法。毛泽东把这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理论研究叫作“有的放矢”。正是凭着这一科学方法,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能够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如何使中国人民富起来这一时代课题,进行不懈探索,给出了科学答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这一时代课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在新征程上,必须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加强调查研究,紧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才能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五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系统。把这一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就要学会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我国社会发展的系统性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深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包括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只有这样,才能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我们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坚持系统观念,是唯物辩证法在新时代我们党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改革发展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后来才逐步推进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重点到全面发展的过程,是由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到党的十八大前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发展的不平衡、不全面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补短板”,防止出现“水桶效应”。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由此,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要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又要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改革、法治建设和党的建设。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新征程上,必须更加自觉地以科学的系统观作指导,方能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六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解放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而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把中国革命作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积极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为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作出了贡献;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始终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正义事业,为解决全球性发展、消除“东西南北”差距做出了积极努力。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拓展世界眼光,适应世界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中国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坚持胸怀天下,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不变的立场、原则和处事方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在大力营造我国发展良好国际环境的同时,努力促进世界的经济繁荣与和平发展,先后提出一系列惠及世界各国的新理念、新方案、新举措。2013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参加海南博鳌亚洲论坛时提出,各国应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再度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进一步提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同年9月28日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彩演讲,唱响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最强音。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已经被写入联合国的多份文件,成为引领世界未来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中国还大力建设“一带一路”,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实践证明,中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胸怀天下,给世界各国带来越来越多的好处,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六个必须坚持”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展示着鲜明的中国特征,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坚持人民至上强调的是历史主体问题;坚持自信自立展现的是精神支柱问题;坚持守正创新回答的是干事创业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的是解决矛盾问题;坚持系统观念揭示的是全面发展问题;坚持胸怀天下回应的是人类文明问题。
“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精华,其中既体现着这一思想体系的世界观,回答了当今中国以及世界“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又蕴含着这一科学理论的方法论,回答了“应如何”“怎么办”的问题。深入认识“六个必须坚持”,就能够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就能够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也就做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5]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要巩固我们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继续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刻也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回答了当今中国和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课题。这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指南。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总体性学习并努力贯彻落实,就一定能够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升级版,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作者简介:杨金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文章来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01):1-11
终审:“中社学人”责编曹野